刚发现时仅5株,云南省特有的物种,专家保护了10年如今怎样了?

时间:2025-04-04 18:27:40 转载源:新闻矩阵网 作者:紫藤 点击:4557次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文|万象硬核编辑|万象硬核«——【·前言·】——»云南省的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多样,成为了很多动植物栖身的绝佳场所,而也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很多的云南特有物种。它们只仅仅分布在云南省内,还有很多物种即便是后来专家找遍了整个国内也一无所获,不得不承认云南对于稀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的确是非常到位,而漾濞槭就是这样一个物种。很多人可能对它十分地不熟悉,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甚至连它的名字都十分地陌生,漾濞槭( yànɡ bì qì)。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它又为何只存在于云南省内呢?«—【·发现漾濞槭·】—»漾濞槭的发现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最初人们仅仅只找到了5株。2001年,陈又生在研究标本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份特殊的标本,它被放置在一堆贡山槭标本当中。但是细心的陈又生却发现了它的不一样,它表现出来的特征与贡山槭并不相同,仅凭着这样一份不太完整的标本,他开始寻找这个奇异物种之旅。这份标本采集于云南的马鹿塘,要想确定这是否会是一个被忽视的新物种,就必须要到找到这种植物的活体。于是在2022年4月,陈又生来到了马鹿塘,寻找了许久之后才在一处村子附近发现了一棵高大的树木,它的叶片与这份奇异的标本十分相似。这棵树已经在开花的末期,上面还长出了些许果实,陈又生等人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这的确是一个新物种。2003年,这种槭树被正式命名,因为是在漾濞县发现的第一株,因此就将其命名为漾濞槭。虽然人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但是却也是发现了一个濒危物种,它的数量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为了保护这仅有的5株漾濞槭,当时的马鹿塘村民小组长张国树承担起了重要的保护工作。日常生活里,张国树不光要防着牲畜啃食,更重要的是要防止有人偷盗砍伐漾濞槭,为此张国树每日都十分谨慎小心,如果有生人进了村子,他就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尾随观察,生怕是有人想要偷盗。但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想要保护漾濞槭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它的繁殖问题,种群壮大才是改变它濒危命运的关键。«—【·漾濞槭育种·】—»然而科研人员的培育工作却屡屡受挫。漾濞槭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它的果实为翅果,可以借助风力传播,种子在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会萌发,但是这样的条件在当时却十分缺乏。它的花期也很短,植株数量又少,相隔的距离又远,这就导致它们自然授粉的效率非常低,结果率很低。想要靠自然繁殖保住这一物种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科研人员开始尝试人工干预。最初科研人员是指导村民帮助漾濞槭进行人工授粉,想以此来提高它的成活率,但是收效甚微,后来也尝试过嫁接,也失败了。就当漾濞槭的繁殖育种即将陷入瓶颈之时,张国树的一个举动打破了僵局,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花期,将漾濞槭带花的枝条剪下来,然后绑到另一个树上,这样它们就能近距离授粉了。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笨”办法居然奏效了,于是就有了第一批漾濞槭种子。2008年10月,专门研究植物的孙卫邦突然收到了一个包裹,这样的情景估计很多人都不敢贸然打开箱子。于是孙卫邦照着快递上的电话打了过去,而电话那头正是张国树,这个包裹是他收集的上千颗漾濞槭的种子。原来,是陈又生嘱托张国树,给孙卫邦寄去了一批种子,希望孙卫邦能够帮助研究,培育漾濞槭幼苗。孙卫邦在经过了一年的仔细研究之后,终于掌握了漾濞槭种子的育苗技术,成功攻克了技术难题,培育除了1600多株幼苗,栽种在了昆明植物园当中,还有一部分回迁到了它的原生地。之后随着漾濞槭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这一新物种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而就在不断的研究中专家们又有了新的发现。这些被不断培育出来的漾濞槭当中似乎还有一些未被发现的新的基因,有些授粉并不是来自最初发现的那5株。有了这个新的发现之后,专家们认为在野外可能还存在新的漾濞槭种群,又经过大范围仔细地寻找之后,人们在漾濞县的其他地方果然发现了新的野生种群,先后共发现近600株。但是漾濞槭的分布范围还仅仅是局限在漾濞县以内,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恢复,人们又在漾濞县以外的普洱市等地发现了漾濞槭的踪迹。除了这些新的野生种群之外,经过十多年的保护,漾濞槭的人工繁育数量也已经突破了60000多株,已经摆脱了灭绝的风险,而且野外回归情况也十分理想。不过人们发现的漾濞槭也只在云南省内有了部分发现,为何漾濞槭会成为云南的特有物种呢?云南省的地形复杂,山脉众多,形成了许多孤立的生态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的植物种类。并且这里的气候类型多样,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降水量为漾濞槭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漾濞槭主要生长在高海拔地区,这一特殊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使得它在全球范围内仅限于云南省的某些特定区域。漾濞槭是云南省特有的珍稀植物,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保护漾濞槭等珍稀植物也是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参考:新华社《“植物大熊猫”漾濞槭的新生——“极小种群物种”逆袭故事之一》,2024-5-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